姜黃
【藥材名稱】姜黃【拼音名稱】Jiang Huang
【別名】黃姜、毛姜黃、寶鼎香、黃絲郁。
【科屬】本品為姜科植物姜黃CurcumalongaL.的干燥根莖。
【產(chǎn)地】主產(chǎn)于四川、福建、廣東、江西;廣西、湖北、陜西、臺灣、云南等地亦產(chǎn)。銷全國,并有部分出口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(jīng)】辛、苦,溫。歸肝、脾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活血行氣,通經(jīng)止痛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120 種中成藥使用姜黃: 奇應內(nèi)消膏 消痛貼膏 冰黃膚樂軟膏 風痛安膠囊 瘀血痹顆粒 疏風清熱膠囊 痛經(jīng)軟膏 舒頸合劑 丹芎跌打膏 姜紅祛痛搽劑等。
【應用】
1、用于血瘀氣滯的心、腹、胸、脅痛,經(jīng)閉,產(chǎn)后腹痛,及跌打損傷等。本品辛散溫通,能活血行氣,使瘀散滯通而痛解。治心腹痛,配當歸、木香、烏藥同用,如《圣濟總錄》姜黃散;臨床亦常配延胡索、烏藥、桂心同用,如《丹溪心法》推氣散;治經(jīng)閉或產(chǎn)后腹痛,配當歸、川芎、紅花等;用治跌打損傷,常配蘇木、乳香等同用,如《傷科方書》姜黃湯。
2、用于風濕臂痛。本品辛溫而兼苦,能外散風寒濕邪,內(nèi)行氣血,通經(jīng)止痛。尤長于行肢臂而除痹痛。常配羌活、防風、當歸等祛風濕活血之品同用。
此外,本品配白花、細辛可治牙痛;配大黃、白芷、天花粉外敷可治癰腫療毒。還用于治高血脂癥,對降低膽固醇、甘油三酯有一定作用
【配伍效用】
姜黃配伍桂枝姜黃苦辛而溫,破血行氣、通經(jīng)止痛;桂枝甘辛而溫,溫陽通脈、散寒止痛。二藥伍用,姜黃得桂枝之溫通,其活血止痛之功更顯著;姜黃之破血行氣之效又能增強桂枝之溫陽通脈散寒之作用。二藥共奏溫經(jīng)通脈、散寒止痛之功效,用于治療全身上下關(guān)節(jié)痹著疼痛;氣滯血淤之閉經(jīng)、痛經(jīng)、產(chǎn)后腹痛等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事項】血虛而無氣滯血瘀者及孕婦忌服。
【鑒別用藥】郁金、姜黃為同一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,均能活血散瘀、行氣止痛,用于氣滯血瘀之證。但姜黃藥用其根莖,辛溫行散,祛瘀力強,以治寒凝氣滯血瘀之證為好,且可祛風通痹而用于風濕痹痛。郁金藥用塊根,苦寒降泄,行氣力強,且涼血,以治血熱瘀滯之證為宜,又能利膽退黃,清心解郁而用于濕熱黃疸、熱病神昏等證。
【采收加工】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,洗凈,煮或蒸至透心,曬干,撞去須根。主根莖稱“母姜”,側(cè)根莖稱白三色?!?br /> 【炮制工藝】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(zhì),大小個分開,洗凈,潤透,切厚片或薄片,曬干。
【貯藏儲存】貯干燥容器內(nèi),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成分:含姜黃素和揮發(fā)油。揮發(fā)油中含姜黃酮、姜油烯、水芹烯、1,8-桉葉素、香檜烯、龍腦、去氫姜黃酮。尚含阿拉伯糖、果糖、葡萄糖、脂肪油、淀粉、草酸鹽等。
2、藥理作用
(1)興奮子宮作用:姜黃煎劑及2%鹽酸浸出液對小鼠和豚鼠離體子宮呈興奮作用,對兔在體子宮也有收縮作用,維持時間可達數(shù)小時。
(2)抗生育作用:姜黃水提液和石油醚提取液對雌性大鼠有100%的抗生育作用。
(3)降膽甾醇作用:姜黃提取物對實驗性高膽甾醇血癥有降低作用。姜黃提取物、姜黃揮發(fā)油及姜黃素灌胃對高脂大鼠模型均能降低血漿總膽甾醇、β-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,并使主動脈中總膽甾醇、甘油三酯含量降低。
(4)抗脂質(zhì)過氧化作用:姜黃素可抑制小鼠腦組織的脂質(zhì)過氧化,并可抑制心、肝、腎、脾組織的脂質(zhì)過氧化。
(5)抗菌、抗真菌作用:姜黃乙醇提取液及揮發(fā)油和姜黃素可抑制八疊球菌、高夫克菌、棒狀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以及許多葡萄球菌、鏈球菌和芽孢桿菌;乙醇提取液和揮發(fā)油對葡萄球菌顯示殺菌作用,姜黃素只顯抑制作用。揮發(fā)油具有較強的抗霉菌作用,對黑色鞠菌的抑制作用最強。
姜黃素尚有抗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。
3、毒副作用:姜黃給大鼠灌胃500mg/kg/d,給藥52周;給豚鼠灌胃500mg/kg/d,給藥13周;給犬灌胃500mg/kg/d,給藥13周,均未發(fā)現(xiàn)有任何副作用。姜黃浸膏給大鼠灌胃0.5g/kg、2g/kg及5g/kg(相當于人用量的5倍、20倍和50倍),連續(xù)30日,亦未見副作用。臨床應用本品,尚未見到姜黃引起不良反應的報告。
【臨床應用】
1、治療鼻前庭炎:黃連、黃柏、姜黃各20g,當歸尾30g,生地60g,麻油、凡士林各500g。上藥除凡士林外,浸入麻油中2天,用文火熬至藥枯,去渣濾清加入凡士林,文火徐徐收膏。用藥前先清洗瘡面,再用消毒棉簽蘸藥膏適量外涂,每日2次,7天為1療程。治療74例,結(jié)果:痊愈56例,有效16例,無效2例。(《遼寧中醫(yī)雜志》1990;14(7):36)
2、治療肩周炎、頸椎?。旱?、桂枝各15g,姜黃、紅花各12g,威靈仙18g,蜈蚣4條。寒重者加麻黃、川烏各12g;游走疼痛者加烏梢蛇、防風各15g。水煎服,每日1劑,7日為1療程,并隨證加減。一般不超過3療程。治療肩周炎98例,結(jié)果:痊愈90例,好轉(zhuǎn)7例,無效1例;治療頸椎病22例,結(jié)果:痊愈11例,好轉(zhuǎn)9例,無效2例。(《時珍國藥研究》1991;2(1):40)
3、用姜黃、郁金、茵陳、木香、大黃組成的復方治療慢性膽囊炎100例,3日內(nèi)顯效77%,2周內(nèi)顯效達99%(《中醫(yī)藥研究》1994,4(3):13)
4、用姜白軟膏(姜黃、白芍、天花粉、赤芍)貼敷患處,2—3日換藥1次,共治200例軟組織損傷患者。結(jié)果顯效124例,有效73例,無效3例。(《時珍國藥研究》1992,3(1):11)
5、用黃芪、姜黃、赤芍、板蘭根、山藥、茯苓組成的復方治療172例慢性乙肝,結(jié)果顯效88例,有效65例,無效19例。(《江蘇中醫(yī)藥》1985,(10):7)
6、用姜黃浸膏片(每片含生藥3.5g),每次5片,日3次,治療16例高脂血癥,經(jīng)12周觀察,血膽固醇平均比治療前有下降。(《重慶醫(yī)學院學報》1979,(1):88)
7、如意金黃散:姜黃160g,大黃160g,黃柏160g,蒼術(shù)64g,厚樸64g,陳皮64g,甘草64g,生天南星64g,白芷160g,天花粉320g。以上十味,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,即得。本品為黃色至金黃色粉末;氣微香,味苦、微甘。本品顯微特征:有草酸鈣簇晶、草酸鈣針晶。纖維束鮮黃色,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,形成晶纖維。石細胞無色,分枝狀,壁厚,層紋明顯。油管碎片含黃棕色分泌物。本品加水加硫酸數(shù)滴,水浴加熱,濾過,取濾液加乙醚振搖,醚層顯黃色;吸取醚層,加氫氧化鈉試液振搖,醚層為無色,水層為紅色。功能消腫止痛。用于瘡瘍腫痛,丹毒流注,跌打損傷。外用,紅腫,煩熱,疼痛,用清茶調(diào)敷;漫腫無頭,用醋或蔥酒調(diào)敷,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調(diào)敷,每日數(shù)次。(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85年)
8、樟姜膏:姜黃l0g,樟腦1.28,薄荷腦0.22g,眼膏基質(zhì)適量。將基質(zhì)熱熔至發(fā)泡,涼至80℃以下順次加姜黃粉(80目篩)攪拌,再加樟腦、薄荷腦,攪勻,總量為l00g,冷即得。本品為淺棕黃色均勻細膩軟膏。取少許作升華試驗,于顯微鏡下呈無定形片狀結(jié)晶,遇醇溶解;本品醇提后轉(zhuǎn)溶于水中,加硫酸試液呈亮黃色;加氫氧化鈉試液呈紅棕色;醇提后轉(zhuǎn)溶于水中的溶液滴濾紙上,加飽和硼酸液1滴,逐漸變橙紅,加氨水一滴即顯紫黑色,久置又成橙紅色。功能消炎退腫,祛瘀止痛。用于麥粒腫,膿癤,過敏性水腫等。外用,涂患處。(《中國醫(yī)院藥學雜志》1983,3(8):28)
姜黃圖片

姜黃

姜黃原植物

姜黃

姜黃原植物